欢迎来到南阳市儿童医学中心!
  • 河南省三级甲等
  • 医保定点单位
  • 农合定点单位
关注儿医中心
健康教育
从头到脚学流脑

流行性脑脊髓膜炎(简称流脑)在国家推行流脑疫苗接种及严密防控工作下,国内发病率大幅下降。大的暴发流行已经销声匿迹数十年,但局部流行这些年来仍时有发生。因此,我们知晓流脑的防治知识,做好防控措施,保护儿童健康至关重要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(俗称脑膜炎球菌)引起的急性细菌性脑膜炎。流脑起病突然,表现为高热、寒战、疲倦、头痛、呕吐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,如果没有及早诊断和治疗,病情常迅速进展恶化,出现剧烈头痛、频繁呕吐、抽搐、昏迷等,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及脑实质损害。少数患儿暴发起病,可迅速致死。

       一、流脑的血清分群

 目前,全球流脑处于低流行态势,报告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,但局部暴发仍时有发生。到目前为止,根据菌群特异性荚膜多糖(CPS)结构,可分为12个群,分别为A、 B、 C、 X、 Y、 Z、 E、 W、 L、 H、 I、 K等。其中A、B、C三群最为常见,占90%以上,C群致病力最强,B群次之,A群最弱,B群和C群主要分布于西方国家,亚洲主要是A群,我国95%以上流行菌群为A群,近年亦发现B群,但为散发性,具有患病年龄小、病情重,易并发硬膜下积液和脑室管膜炎的特征。C群往年有散发病例的报道,未见流行。

      二、流脑的流行病学

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主要涉及传染源、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,影响流行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。

      1.传染源。引起流脑的细菌是脑膜炎球菌,传染源为流脑患者和带菌者。其中带菌者是指鼻咽部存在细菌,但无临床症状者。流脑流行期间,人群鼻咽部带菌率高达20%-70%。带菌者因为没有症状,不容易被发现,是很重要的传染源

      2.传播途径。流脑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空气飞沫传播,在拥挤环境、通风不良时容易传染。小于2岁的婴幼儿还可通过密切接触,如接吻、同睡和喂奶等方式被传染。

      3.易感人群。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、易感性高的人群。人群普遍对流脑易感,但是成人有较强的免疫力,感染后仅1%-2%发生脑膜炎。新生儿因为自母体获得保护性抗体而很少发病,在6个月-2岁时抗体降到最低水平,故发病率以5岁以下儿童,尤其是6个月-2岁婴幼儿最高。感染后对本菌群产生持久免疫力。

      4.流行特征。流脑流行有明显季节性,冬春季多发,2-4月为高峰。但我国自普遍接种流脑疫苗后,发病率已逐年下降。

      三、流脑的临床表现

    (1)普通型

      最常见,占全部病例的90%以上。潜伏期为1-10天,一般是2-3天。

      ①呼吸道感染期:传染性最强,大多患者无明确症状,多为低热、咽痛、咳嗽,持续1-2日,鼻咽拭子培养可发现病原菌。

      ②败血症期:多突然高热、寒战,体温迅速升至40℃以上,伴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,如头痛、肌肉酸痛、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。婴幼儿则常有烦躁不安、哭闹、拒食及抽搐等。70%以上患者有皮疹,初为玫瑰疹,迅速发展为瘀点、瘀斑,逐渐成为暗紫色大疱坏死,血培养可阳性。

      ③脑膜炎期:多数败血症患者于24小时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,但婴幼儿由于颅缝及囟门未闭,临床表现不典型,可有咳嗽、拒食、呕吐、腹泻、烦躁、尖叫、惊厥,检查可发现囟门隆起,而脑膜刺激征不明显,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,细菌培养阳性。

    (2)暴发型

     少数病例表现为此型,但病死率高。

     ①休克型:儿童多见,起病急骤,中毒症状严重,急性寒战、高热,严重者体温不升,伴有头痛、呕吐,短时间内出现广泛皮肤黏膜瘀点、瘀斑,且迅速融合。随后出现面色苍白、唇周与肢端发绀,皮肤发花、四肢厥冷、脉搏细速、呼吸急促等循环衰竭以及DIC等表现。

     ②脑膜炎型: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伤,常于1-2天内出现严重神经系统症状,患儿出现意识障碍,并迅速出现昏迷、惊厥,严重者可发生脑疝。

     ③混合型: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休克型和脑膜炎型的症状。

   (3)轻型

     见于流脑流行期的后期,症状轻微,仅有低热、轻微头痛及咽痛等感冒样症状,皮肤黏膜可有散在细小瘀点,无瘀斑,脑脊液检查多无异常。

   (4)慢性败血症型

     少见,多为成人,病程迁延,持续数周至数月。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发热、皮肤瘀点或皮疹及关节痛。但一般状态良好,少数患者可有脾大。

     四、流脑的诊断标准

   (1)、实验室检测

     1、血常规

     白细胞总数、 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。

     2、脑脊液常规

     典型改变为压力增高, 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;白细胞数明显增高,并以多形核白细胞增高为主;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,蛋白含量升高。但在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升高,外观清亮,随后出现典型改变,暴发休克型患者脑脊液通常清亮,蛋白、细胞数和糖亦无变化。

     3、病原学

     3.1、瘀点(斑)组织液、 脑脊液涂片检测, 可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或细胞外见到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。

     3.2、脑脊液、 血液、瘀点(斑)组织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。

     3.3、脑脊液、 血液、瘀点(斑)组织液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。

     4、免疫学

     4.1、急性期脑脊液样品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多糖抗原检测阳性。

     4.2、恢复期血清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 IgG 抗体检测,其效价较急性期呈 4 倍或 4 倍以上升高。

   (2)诊断原则

     1、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及血常规和(或)脑脊液常规检测结果做出疑似病例和(或) 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。

     2、确诊需要脑膜炎奈瑟菌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测结果, 对病原学检测阳性的病例进一步做出病原学分群诊断。

   (3)、诊断

     1、疑似病例

      符合流行病学史(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,或发病前10 d内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。)及主要的临床表现(如:发热、头痛、呕吐,和(或)有脑膜刺激征,婴幼儿可见前囟隆起。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(或)感染中毒性休克。),并同时符合上述实验室检测的血常规或脑脊液常规其中的一项。

     2、临床诊断病例

      符合上述疑似病例,并同时出现皮肤、黏膜出现瘀点( 斑)。   

     3、确诊病例

     符合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,并同时符合上述实验室检测的病原学或免疫学其中的一项。

     摘自: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(WS 295-2019),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

     五、流脑的并发症。

病程中可并发肺炎、脑神经损害,婴儿易并发硬膜下积液、脑室膜炎、脑积水。重者可遗留肢体运动障碍、失语、智力障碍、癫痫等。

     01、硬脑膜下积液

     约30%-60%的化脓性脑膜炎可并发硬脑膜下积液,若加上无症状者,其发生率可高达80%。但机制尚不明确。

     主要发生在1岁以下婴儿。经有效治疗48-72小时后脑脊液有好转,但体温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再升高;或一般症状好转后又出现意识障碍、惊厥、前囟隆起或颅压增高等症状,首先应怀疑本症的可能性。

     头颅透光检查和CT扫描可协助诊断,但最终确诊需依靠硬膜下穿刺,同时也可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。

     02、脑室管膜炎

主要发生在治疗被延误的婴儿。患儿在有效抗生素治疗下发热不退、惊厥、意识障碍不改善、进行性加重的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,脑脊液始终无法正常化,以及CT见脑室扩大时,需考虑本症,确诊依赖侧脑室穿刺,取脑室内脑脊液显示异常。治疗大多困难,病死率和致残率高。

     03、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

炎症刺激神经垂体致抗利尿激素过量分泌,引起低钠血症和血浆低渗透压,可能加剧脑水肿,致惊厥和意识障碍加重,或直接因低钠血症引起惊厥发作。

     04、脑积水

炎症渗出物粘连堵塞脑室内脑脊液流出通道,如导水管、第四脑室侧孔或正中孔等狭窄处,引起非交通性脑积水;也可因炎症破坏蛛网膜颗粒,或颅内静脉窦栓塞致脑脊液重吸收障碍,造成交通性脑积水。发生脑积水后,患儿出现烦躁不安、嗜睡、呕吐、惊厥发作,头颅进行性增大,颅缝分离,前囟扩大饱满、头颅破壶音和头皮静脉扩张。至疾病晚期,持续的颅内高压使大脑皮质退行性萎缩,患儿出现进行性智力减退和其他神经功能减退。

     05、各种神经功能障碍

由于炎症波及耳蜗迷路,10%-30%的患儿并发神经性耳聋。其他如智力障碍、脑性瘫痪、癫痫、视力障碍和行为异常等。

     六、流脑的治疗。

流脑经过及时诊断和治疗,多数恢复较快,预后良好。但是少数患儿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,可引起脑积水、耳聋或失明,还可出现肢体瘫痪、癫痫、精神障碍等后遗症,或因缺血坏死引起皮肤和肢体永久性损伤。极少数可危及生命,特别是暴发型,死亡率高。

   (1)普通型流脑的治疗

     ①一般治疗

     1)强调早诊断、早隔离、早治疗。

     2)密切监测病情变化,卧床休息,保持室内空气清新、流通。

     3)给予流质饮食,保证足够液体量、电解质及维生素摄入。

     4)加强护理,保持口腔、皮肤清洁,防止瘀斑破溃感染及角膜溃疡。

     5)保持呼吸道通畅,防止呕吐物吸入。必要时给予氧疗。

     ②病原治疗

     临床一旦高度怀疑脑膜炎球菌感染,应尽快给予抗菌治疗。根据药敏结果,尽早、足量应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。

    1)青霉素:大剂量青霉素可获得良好疗效,可作为首选。但近年有耐药菌株上升趋势。

    2)磺胺类:脑脊液中浓度高,可用于敏感菌株感染。但近年来因其严重不良反应,较少应用。

    3)氯霉素:对脑膜炎球菌有良好抗菌活性,并易透过血脑屏障,但因其对骨髓功能有抑制作用,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。

    4)头孢菌素类:适用于不宜用青霉素G及氯霉素的患者及青霉素耐药菌株感染者。对头孢菌素过敏和(或)头孢菌素耐药,且不宜使用青霉素及氯霉素时,可考虑使用阿奇霉素、美罗培南、利福平等药物治疗(见下文)。

     ③对症治疗

     高热时可予物理降温及应用退热药物,头痛剧烈、颅内压升高者可予 20%甘露醇静脉快速滴入,期间可予高渗葡萄糖注射液交替应用,脱水降低颅内压。

   (2)暴发型流脑的治疗

     ①抗感染治疗

     大剂量青霉素G静脉滴注,以迅速控制败血症。

     ②抗休克治疗

     一旦发现有循环障碍表现,立即予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的药物,如改善不明显,可选用血管活性药物。经上述处理后仍无效者可采用多巴胺等升压药物。

     ③抗DIC治疗

     当发现患者皮肤瘀点、瘀斑有进行性增多趋势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,应及早应用肝素,若血小板继续下降或瘀点增多,4-6小时可重复使用,多数1-2次即见效,在DIC晚期需加用抗纤溶药物。

     ④肾上腺皮质激素

     重症患者可早期、足量、短程应用,可起到减轻毒血症,稳定溶酶体,增强心肌收缩力及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,有利于纠正休克。

     ⑤其他

     针对出现的各脏器功能衰竭,分别给予相应措施,如纠正心衰,有呼吸衰竭及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。

     七、流脑常见抗生素的耐药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,所有的538株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对阿奇霉素、美洛培南、氯霉素、利福平、头孢曲松等5种抗生素均显示抗生素敏感,我国15年间未发现对以上5种抗生素耐药或不敏感菌株。因此,在我国可以作为临床救治和重点人群预防性服药首选推荐抗生素。

     头孢噻肟、氨苄西林和青霉素作为一线使用药物在临床广泛使用,本研究发现,脑膜炎奈瑟菌对3种药物均出现不敏感的菌株,分别为2.6%、12.3%、15.2%。2014年分离的1株来自流脑病例的B群菌株出现对青霉素的耐药。全球范围内,有越来越多的青霉素耐药或不敏感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的报道,我国亦出现到对青霉素耐药的脑膜炎奈瑟菌。

     米诺环素是广谱的四环素类抗生素,538株脑膜炎奈瑟菌中,对米诺环素敏感的菌株占比为95.2%。由于四环素类与药物的副作用,如今米诺环素我国临床使用较少。

    环丙沙星作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,在我国广泛使用。近年来国内外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脑膜炎奈瑟菌比例增加。本研究发现,538株脑膜炎奈瑟菌中,仅24.9%的菌株对环丙沙星敏感,应不推荐作为临床一线用药。

    磺胺类药物,如磺胺甲基异噁唑,历史上曾经作为临床救治和预防性服药首选药物,但是2005年安徽出现C群流脑,均对磺胺类药物耐药,已经不作为推荐药物使用。

     摘自:徐丽,韩馥伊,吴丹,等.2005—2019年中国538株脑膜炎奈瑟菌抗生素耐药性分析[J].中华预防医学杂志,2021,55(2):207-211.

     八、流脑的预防

     1.早期发现,就地隔离治疗。

     2.家中经常开窗换气通风(每天至少2次以上,每次30分钟以上),教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,外出戴口罩。

     3.在流脑流行的冬春季节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,如超市、商场、玩乐场所等。

     4.保证充足睡眠,清淡饮食,多吃水果蔬菜,保证均衡膳食。

     5.药物预防:暴发流行时,主张对密切接触者予以预防性治疗,常用药物包括利福平、环丙沙星或头孢曲松等。

     6.菌苗预防:国内外已广泛应用A群和C群荚膜多糖菌苗,保护率高达90%以上。我国现行疫苗接种程序为:6月龄和9月龄接种2剂次A群多糖疫苗,3岁和6岁各接种1剂次A+C群多糖疫苗。

     儿童PICU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南阳市儿童医学中心 地址:南阳市仲景路与光武路交叉口(光武路25号)
24小时服务热线:0377-616098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