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不动就一身淤青?皮下出血?平时常被归咎于“上火”或“不小心”的小毛病,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——你的“止血卫士”(血小板)正在急剧减少!
在我们身体的血液世界里,有一群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“小卫士”——血小板。它们的主要职责是帮助血液凝固,防止伤口出血不止。可当免疫系统这个“大管家”出现故障,错误地攻击血小板时,一场“血小板保卫战”就打响了,这就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。
3岁“熊猫血”女孩儿的“血小板保卫战”
近日,我院PICU收治了一例感染之后出现全身出血点,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的患儿,且该患儿为“熊猫血”,Rh(D)阴性。出血风险增加,加之“熊猫血”又极为稀有,预约匹配非常困难。为求诊治,由外院转入PICU。
入院时患儿全身散在出血点,以颜面部及下肢为著,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计数6x10^9/L
入院时的出血点
入院时的血常规
面对该危急状况,PICU团队迅速展开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:预约血小板、静注免疫球蛋白封闭血小板抗体,同时绝对卧床,加强护理,避免磕碰。经积极治疗后,出血点消退,血小板呈逐渐升高趋势。
转危为安,顺利出院
经PICU医护团队的治疗和精心护理,患儿很快转出监护室,康复出院。家属满怀感激地送来“超大”锦旗,对PICU医护团队表示感谢。
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:不为人知的“紫癜病”
1、什么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
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(ITP)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、出血性疾病。常有2~4周前的前驱感染(如感冒)或疫苗接种史,临床表现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,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,甚至颅内出血。部分患儿仅有血小板减少,没有出血症状;部分患儿可有明显的乏力症状;威胁生命的严重出血少见,如颅内出血的发生率<1%。
2、ITP治疗原则治疗原则:
出血症状重于血小板数值。一线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(如泼尼松)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(IVIG),能快速提升血小板。但需注意:用激素前必须做骨髓穿刺,避免掩盖白血病等疾病!
3、ITP的预后
儿童ITP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,80%的病例在诊断后12个月内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,仅约20%左右的患儿病程持续1年以上。儿童ITP虽起病突然,但绝大多数可自愈。家长需警惕严重出血信号——如持续鼻血、呕吐物带血或头痛呕吐(提示颅内出血),及时就医即可有效控制。科学管理,终将度过这场“免疫系统的误伤”。
儿童PICU
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-儿童医学中心PICU经过近10年的发展,现有医护近30人,科室骨干人员均通过美国心脏协会BLS、PALS和美国儿科基础危重症支持PFCCS培训,其中2名医师拥有美国PFCCS培训课程导师资质,主要收治生后28天到18周岁的危重症患儿,科室配备各种先进的检查和治疗设备(多台呼吸机、支气管镜、彩超仪、儿童血液净化机、ECMO机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、动态视频脑电监护仪等),独立开展儿童血液净化技术(“人工肝”技术、“人工肾”技术、血液灌流、血液透析滤过等)、体外膜氧合技术ECMO(俗称“人工心肺技术”)、重症超声、支气管镜、脑电等技术,能够满足各种急危重症儿童的救治;使医疗救治向儿童重症亚专科发展(神经、呼吸、循环、感染、营养、创伤等),儿童危重症救治更精更专。从治病救人初心出发,不断完善急诊急救大平台的设计和更新,贯彻“大急诊、大急救”理念,以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,儿童医学中心设立儿童专科120急救站,将儿童院前急救、急诊急救、ICU救治体系无缝链接,即“呼救即抢救,上车即入院”实现急救信息互联互接,无缝联动,将“专科技术向急诊前移动,急诊技术向院前前移,院前急救向现场前移,急诊向公众社会前移”,及时救治危重症儿童,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,明显改善预后,一直获得南阳市区及县市级的认可及信任,并于2023年荣获“南阳市优秀学科团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