疱疹性咽峡炎(Herpangina)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,与手足口病同属肠道病毒感染,临床表现为发热、咽痛、咽峡部疱疹。
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强传染性,好发于春夏季“六一”前后,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,以粪口和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。
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接触病人的粪便、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玩具,用品而发生感染。

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
1.主要症状
发热、咽峡部疱疹、咽痛、流涎、因咽痛影响进食,少数严重患者可并发高热惊厥、脑炎等。
2.病程
潜伏期(3~5天):可无任何症状,但病毒会在体内大量复制。
前驱期(1~2天):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,可达38℃~40℃,并伴有咽喉红肿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
水疱期(2~3天):除高烧外,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。
溃疡期(3~4天):低烧或退烧,水疱破溃形成为浅溃疡,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现象。

疱疹性咽峡炎是手足口病么?
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,具有一定相关性,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,导致症状与传播非常相似。二者口腔的咽部和软腭都会长疱疹,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咽痛。
手足口病除了口腔会出现疱疹外,在手、足、臀等部位也会出现皮疹或疱疹,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并发症,严重者可危及生命。

家里有患儿,可以这样处理:
注意隔离治疗
1.用过的餐具、玩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,防交叉感染;
2.减少不必要的外出,最好在体温正常、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;
3.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,尽量少串门,家长也可能会成为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。
降温处理
低热优先选择物理降温方式,可帮助孩子温水拭浴,适当减少衣被散热,不建议用冷水擦拭,禁用酒精擦拭降温。
高热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退热。
口腔和饮食护理
1.患病期间注意休息,多饮温开水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。
2.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口腔会出现疱疹、破溃的症状,在饮食方面尽量以清淡为主,避免辛辣刺激及过冷过热的食物引起口腔咽峡部不适。
3.大龄患儿,可以每天用淡盐水漱口,保持口腔清洁也可减轻疼痛症状。
如果有持续高热不退、精神差、头痛、呕吐、易惊、肢体抖动、烦躁不安、面色苍白、心率呼吸增快或呼吸困难、手脚发凉,皮肤发花等异常情况,应及时就医。

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,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免疫,但不同血清型的病毒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,因此同一患儿仍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而导致再次感染发病。
科学防治,避免感染
1.注意家庭环境卫生,勤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清洁及温湿度适宜,每日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。
2.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。
3.酒精对肠道病毒无用,家长们可选择煮沸方式消毒宝宝的餐具水杯等用具,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擦拭消毒玩具、台面地面等经常接触的地方,经常换洗晾晒衣物毛巾被子等,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病毒。
4.充足休息,加强运动锻炼,增强体质,提高自身免疫力,有助于抵抗病毒入侵。
5.疱疹性咽峡炎目前暂时没有针对性疫苗接种,6月-5岁适龄儿童可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接种肠道病毒EV71灭活疫苗(手足口疫苗),预防因肠道71型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等。减少重症、死亡病例的发生!